当前位置: 首页>>慈善文化
个人网络求助需正确引导,切莫因小失大
【 发布时间:2017-05-10 信息来源:消费日报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

最近两年,很多人都在朋友圈看到过这样的链接:我的高中同学,大家帮帮他家庭困难,没钱看病,救救我的xx”……

然而对于很多看到这些信息的人来说,却充满了疑问:频繁刷屏的这种个人求助消息是否符合国家法律?哪些是真的,哪些又是假的?

个人求助有法可依

20169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时代。慈善法规定,个人求助不在慈善法规制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个人可以在媒体以及其他信息平台上发布个人求助信息,作为发布方则应承担履行相应责任,而承载信息发布的平台则要做好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审查。

针对慈善法这条规定,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徐永光说:个人有困难可向社会求助,是《慈善法》一大贡献,对私益的人和人的互助,馈赠性质的这样一个救助,不做规范,非常好。

同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慈善法律中心执行主任黎颖露也对媒体表示:如果是为了救助本人或者近亲属在网络上发布求助信息,应该认定为个人求助行为,法律不应禁止。

个人求助辩证看待

20158月,女子杨XX通过个人微博发布虚假信息,称其父在天津港爆炸事故中遇难,母亲也于一年前去世。微博发布后不久就获得众多网友的关注和同情。借助微博打赏功能,杨XX骗取网友近10万元同情款。

同样在201611月底,5岁的女孩罗XX被查出白血,其父罗尔通过微信纪录一家人与白血病的斗争过程。斗争过程的艰辛,引起网友们的同情,大家前后捐款额度超过200万元。后查,罗尔有车有房,并不是微信所说的家庭贫困,这样的结果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网友们的愤怒几乎要冲破手机屏幕。

类似事情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针对这些问题所引起的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信任危机,民政部在今年的216日约谈轻松筹负责人,就其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个人提供公开募捐信息发布服务,存在个人求助信息审核把关不严、对信息真实客观和完整性甄别不够等问题要求其立即整改,消除不良社会影响。

除去这些个别人利用网友善良来骗取筹款的案例,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众筹平台在帮扶老百姓大病医疗救助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一些贫困家庭和个人。

20173月,南方都市报评论编辑子强为妻子治病,在网上发起筹款一天多的时间里筹款额度超过100万、清华大学机电系女生因患病,在知名熟人社交筹款平台水滴筹上发布消息一个小时筹款超过60……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网络个人筹款平台也显示出它特有的特性和威力。

法律之下道德约束

目前,个人求助信息主要通过熟人社交网络筹款平台如:轻松筹、爱心筹、水滴筹、17爱心筹、众托帮等地方发出,信息传播的主阵地主要是在微信朋友圈、QQ好友群、手机QQ好友等。

首先,这样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虚假信息发布,因为从人性的角度讲,没有一个人愿意在自己的朋友圈或者是其他地方发布自己或是跟自己相关的人需要求助的信息,且还需要亲戚朋友的佐证,这对人性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其次,每个人都处在一个社会关系网中,通过社会关系网的传播一般情况传播范围相对有限,所以这些捐款的人和求助的人,他们之间是有一些关系存在的。所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素质的提高,这些处于法律监管空白地带的地方会被道德来填满,道德对人的约束也将展现它自身的魅力。

疏堵结合 切莫一刀切

任何一个事物,它的初级阶段,都必然会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随着发展,这些问题终究会被解决,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小失大。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个人救助众筹平台在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方面,以及在整个社会发展和运作中起到了良好的润滑作用。

互联网众筹平台是一个新生事物,法律和监管都还需要尽快完善。对于这些真正能给老百姓带来好处的事物,建议相关部门予以支持和引导,以确保有需要的人能够真正的得到帮助,而那些骗取同情心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不要因为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全盘否定。社会保障的目的是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让老百姓的不同需求都能得到最大化的满足,而个人救助平台作为社会保障的补充,目前来看确实给一些人带来了好处。